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中國心理產業的下一個五年,小人物的觀點

已更新:2018年8月20日

作者 / 趙梓安


我在上個週末參加了中國第一屆的全國心理行業發展峰會,身為一個台灣的心理團隊,我們不是很大,也沒辦法像中國的企業一樣那麼有錢,所以我們有必要全盤的了解中國心理產業到底是什麼現狀,台灣有什麼優勢,我們如何佔有一席之地?


地點是在北苑大酒店,光看場地的設置就可以知道主辦方,壹心理(中國心理產業的領頭羊),很有很有錢,大概有800 人參加這個活動,400 人都是心理機構的創辦人,有大有小。至於一些大理論,我就不討論,因為這個壹心理或其他的機構一定都有寫整個活動的感想和大道理 (點這裡看大道理)。我想寫的討論的是從一個小人物的出發點,從台灣人的角度,看這整個活動和中國心理行業的下一個五年。


所以,流程和大人物就不介紹,這裏有,他們當然是邀請了一堆大咖來講些大道理。從壹心理邀請的人來看,大部份都是傳統心理產業的機構,都是做線下一對一諮詢的心理諮詢中心,然後這些人,包括大咖、小咖、壹心理咖,都在抱怨這個產業緩慢成長的速度,都覺得這是一個不賺錢的”朝陽產業”,養不活自己。對與這個產業的成長,大家都抱有很大的期待,龍頭們都希望有”爆發式”的成長,能像個阿里巴巴一樣賺大錢,我看來,在中國許多人的出發點是”錢”,沒有錢,不賺大錢,就不是一個好的產業。


從我個人的觀察,我覺得中國心理產業的成長度應該是會跟以往一樣,緩慢成長,原因呢?我根據我在大會中與他人的一些互動與觀察做了這些結論:


1. 會有越來越多醫院納入心理諮詢這個項目


我在大會上有遇到幾個非三甲醫院 (三甲醫院就是大陸最頂尖的醫院) 的老闆,他們參加這個大會的目的就是想要多學習心理諮詢這個產業,好把精神科、心理諮詢這個項目附加在醫院的服務項目中。當非三甲醫院都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再過五年之後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更多醫院有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務。現在在中國,有服務心理的大部份是精神醫院與個人心理諮詢機構 (由幾個心理諮詢師組成的工作室或診所),在精神醫院裡,心理諮詢也是一個非主流的項目。一個大型的精神醫院一個月只有不到500個小時的心理諮詢。


2. 心理諮詢會與更多的科目合作


例如心理諮詢與婦產科合作來針對產後憂鬱症。中國現在的醫療並沒有不同科系會互相介紹病患的體系,很神奇吧?因為,沒有利益可圖!這代表了一件事,中國人不在乎物質以外的東西 (他們不會想我把病患介紹出去,照顧好他,以後他會感謝我)。現在,慢慢的有更多人了解到其實產婦憂鬱的頻率很高,心理諮詢好像可以跟婦產科合作,因為有利可圖。在大會中也遇到了幾個提出這樣意見的人。


3. 很多傳統心理諮詢機構會往線上心理諮詢的方向發展


我遇到了並聊了很多很多家心理諮詢機構想往線上發展,也遇到很多做心理諮詢網站的人。這說明了大家都想往網路上發展,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做,覺得會效果不好。而他們的出發點是個案主動提出想做線上的,因為”方便”。所以一定會看到很多往線上發展的機構。


4. 心理諮詢的保險保持著未發展的狀態


只要一天沒有心理諮詢的保險,這個產業就會持續地保持為”有錢人”的醫療項目。北美歐洲心理諮詢能盛行,就是因為有保險可以使用,昂貴的諮詢費用有人買單。沒有中國醫保和私人保險機構的介入,心理諮詢只能慢慢的等更多的中國人變有錢才會慢慢的盛行。


5. 政府的支持緩慢


心理這個項目仍然不是政府重點支持的產業,政府對於這個很 "虛" 的產業不了解。從一些作法就可以看出,在大會中,中國的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總幹事認為政府的工作就是把架構做好,所以他們的做法是把心理諮詢師的架構重新規範,然後加上臨床心理師這個職業。對於幾年前中國的大學生高自殺率,政府做的是把每個本科大學都規定一定要有輔導師,然後自殺率下降了。我想挑戰這個做背後的思想,這些架構、這些做法就能讓心理產業爆發嗎?


發執照、設法令、建立產業架構就能讓產業增長?我認為這只是非常表層的做法,治標不治本,普遍大眾對於心理諮詢的了解還處在於看心理諮詢就是精神病,政府應該做的是從最深層最基本的開始做”教育”。並把這個社為重點查檢項目,例如:企業必須讓員工定期做壓力檢測,憂鬱檢測,學校應該要有心理健康的宣導教育,這樣做,才能讓自殺率真正地控制住,才能讓心理產業有所成長。但對於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政府是不會重視這麼”虛”的小眾市場,除非像北京PM2.5的議題一樣,有人把這個心理的問題拿出來討論,並讓政府了解忽視心理健康的嚴重性,中國政府還是會保持著非重點、緩慢的支持態度。


6. 慢慢的會有更多人從事的心理相關的職業


在中國拿到心理諮詢師執照的人有60萬人次左右,實際從事心理相關的產業的人卻只有12,500 人。政府因此在這架構上作了改變(第5項講到了),所以有在架構上有政府的支持,心理師與相關職業的培養會漸漸的變好,更多人會從事這方面的職業。目前,這個職業是沒人想做的,因為不賺錢,養不活自己,所以可以看到只有5~10%的人拿了執照有從事相關職業。我是認為會更多人來這個產業,因為喜歡,但不賺錢,所以會緩慢的成長。

7. 更多人開心理學的課


中國人對於心理學的理解就是,這是一個很棒的東西,我來學一學可以自己用,但要別人來給我做心理諮詢,別了吧!因為一對一諮詢仍然是非主流,行業龍頭們都主要力推上課、培訓、成功之學,實際去做個體心理諮詢的人,也都是想學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中國人會去做個一兩次心理諮詢來看看別人怎麼做的,然後進一步學習,並非真的想要做心理諮詢來解決問題)。這形成了一個循環,龍頭們推課,大家上課,以為這就是心理諮詢,推更多課來賺更多錢,更多人來上課,不斷的循迴。


8. 產業無創新


大會中,我與多人交流說我們在做心理諮詢智能機器人,大家興趣缺缺,聽不懂我在說什麼,這說明了這個產業對於科技創新的興趣持續低迷。雖然一堆人都在做線上心理諮詢,實際上就只是搭個網站讓把很多心理師擺上去,認為這就是互聯網加上心理學。在接下來的五年,我仍不看好產業中的創新,會做的人也必然不是產業中的人,或任何一家龍頭。

總結,我覺得中國心理產業還是會緩慢的增長,兩大原因為:保險和政府,中國的文化太深耕害怕表現自我,認為這是一個弱的表現,並非一兩天內造成的,所以也很難在五年內有巨大的改變。行業龍頭們都積極想賺錢,做開課內容,不注重一對一諮詢的品質。


心理產業是一個慢產業,也是一個製造開心的行業,我想挑戰這個賺錢的想法:

大家的想法:

做對事 -> 成功 -> 賺錢 -> 快樂

我的建議:

快樂 -> 做對事 -> 成功 -> 賺錢



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