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從嬰兒學思考危險情人的成因

獨佔的失落無法調節,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會有,但是長大後分手時痛苦到想要死,不是殺死對方就是殺死自己,這種機制一樣要又回到嬰兒學來認識。


小孩子基本上都會很想要獨佔他的照顧者,如果照顧者缺席消失他會很難熬,他會很難受會想哭,或是他也會生氣。所以比如說半歲到一歲的嬰兒黏媽媽的時候,媽媽是不太能去上廁所的耶,媽媽上廁所他會感覺到媽媽就沒了。他們那時候的腦部還不夠成熟,還不敢相信媽媽會活著,看不到媽媽他們就覺得媽媽就不見了,媽媽就蒸發了,不見就是整個不見了。


沒辦法出現一種認知,人看不見可是他腦袋還知道他在。你知道這個感覺嗎?這叫做安全感,你可以相信你們關係一直維持住,就算這個人不在你面前,是可以感受到你們關係存在,他沒有消失,他還是在乎你。


要出現這種安全感,嬰兒要反覆感受到父母的存在,父母不會拋棄他,慢慢長出一種信任,這是透過持續存在的關係而產生的。成年人在分手後,或是面臨分離時,要怎麼重新回覆安全感,也需要透過持續的關係來重建。


所以如何安撫一個人或是怎樣回復他的自尊心?朋友還可以做的,就是去做出一種無條件的愛的狀態:不管你怎麼樣我都愛你都喜歡你。





其實人受傷的時候很需要無條件的愛,來重新建立起關係上的安全感。

重新感受到「我們關係是一直存在的,無論如何都有人在乎你關心妳愛妳」,你長的醜長的美或是你被拋棄了、你有對象了、你快樂傷心,我都在乎你。

我們不可能這麼純粹,可是至少我們會做到一個程度,盡量去維持這個關係,這種不管你好或不好我都愛你、都在乎你、都存在的一種關係品質,這是人很需要的核心養分。

世界上沒有這個關係,可是我們可以逼近這種關係,這種叫做「無條件的愛」。

所以小孩子、嬰兒面對父母親,其實也是渴望(近似)無條件的愛來滋養他,例如他們在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雖然要去處理與教育他的情緒,可是不會因為這樣就丟掉他、就不要這個小孩啊。可是我們的文化常常會說,「你再生氣我們就不要你」,或是「再怎樣就叫警察來,警察要把你帶走」。這種恐嚇式的語言,其實會讓關係帶來一種不安全感,所以長大以後我們用這種恐嚇來進行關係的維持,例如,「你現在十分鐘不趕快再回電給我我們就分手」,「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所以當控制啊恐嚇啊存在一個關係裡面,其實他內心都會有很多不安全感,他不確定這個關係在不在,他很用力的抓、他才會確定這個關係在,可是他內心其實根本不覺得這個關係存在。所以越往這種極端走的人就有潛力當危險情人。

每個人都有這個面向,可是就是跟你過去這些痛苦情緒出現時,如何被環境還有照顧者調節的品質有關係。有可能你的家庭是很破碎的,可是你可能有時候有機會找到一個好的照顧者比如說老師或是有一個對象,一個老師很全心的相信你,或是有一個對象在你亂鬧的時候他可以叫你不要這樣子,可是他也不會就整個跟你分手,慢慢的願意容納這樣子無理取鬧狀態,可是又不是讓他過度,那你的不安全感可能會慢慢的被消化,內心的洞會填滿。 所以的確有可能修復,可是通常也不容易啦。多數內心破碎的人,就是有不安全感的人,就會找一個願意被控制的人來當對象,所以你會發現那些危險情人他們最後找的人都會有點像阿信路線、受虐狂路線,然後他們會扣在一起不太好分離,直到出人命。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