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寫在宥勝教女之後......

澄清幾個部分:


1.不是不要教小孩規矩,而是要看年齡,給予適當的教導。2-3歲引導居多,因為自我中心期,又說不出來自己實際的想法感受,往往情緒會一團亂,這對情緒教育很不好。其實這看很多大人,情緒狀態都是幼兒化,說不清楚內在的感受,被無形的情緒驅使做出不理智的決定,但這其實都是早年經驗的影響。


2.要不要給底線,當然是要給,溫和不代表沒底線,會給線,但也會看孩子有沒有有辦法可以完成,這個年齡或狀態需不需要給一點彈性。但無論怎麼給,都不是不聽話就把玩具毀掉,溫和地撕、粗暴地撕都是毀掉。我會很嚴肅地跟孩子表達我的不悅,我也會提高聲量說,「再十分鐘要快點去收喔,不然媽媽要把玩具收高高了,不送玩具回家的話,明天玩具要休息就不能玩喔(時間以年齡為分界,越大的孩子暫停的時間可以越長,越小的孩子暫停的時間越短,時間的設置跟他們對時間的體驗有關)」。


3. 我會不會失控,有啊,當然,不管是誰都有可能因為自己的想法情緒、外在情境的壓力而有失控的時候,所以我會替父母加油的是:如果我們知道理念是什麼,卻失控了,那麼不是要趕快譴責自己,而是讓自己好好休息。育兒路上真的好疲憊,尤其是現代台灣的父母,工時長、幫手少、孩子活動空間少、開銷大,這些通通是壓力,但怎麼樣子照顧自己是重要的,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好情緒能夠陪伴孩子。


我自己剛懷二寶時也有一次失控,要帶大寶去上學,大寶鬧著不要去上學,我好說歹說才一轉身,大寶把自己的幼兒園制服鞋子襪子脫光光,霎時我真的挫折又焦慮,因為學校提醒好多次不要太晚去學校,而懷孕初期的不適又讓我很難有效率,再來,工作時間迫在眉睫,我一瞬間只能氣得大叫:「以後都不要去上學了啦!」孩子是愛父母的,我鬧了脾氣躺在床上不動,過一陣子孩子就自己穿好制服,走來找我,我的心裡好愧疚,送他去學校,看見老師我就一直掉眼淚,為了自己的失控對孩子感到抱歉,也為了自己的挫折感到無力,另一方面是心知孩子的感受而感到心疼,又很氣自己明知故犯。


這就是父母心吧,我們總是一遍遍地修煉,不想要重蹈覆測,不想要孩子受到自己曾經受到的委屈,但又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為何我當媽媽後,對父母能夠特別同理的原因,幾乎......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對孩子好的,這份心意我覺得要特別能夠理解。


4. 基於此,這也是為何我不會覺得要特別責怪宥勝的原因,大家的回應也反映了對於一個溫柔好父親的期待。但每一個父母在當父母之前,也都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有他的經歷和脈絡,這會形塑他成為父母的雛形。我們的社會常常期待一個「完人」、「偶像」的出現,但忽略了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和成長的空間,會失誤,不代表永遠不會成長。


大眾對於宥勝的評論,或許也反映了我們社會對於溫柔父親的期待與失落,我們都想要有個完美、溫柔的父親,但其實我們這個社會的情緒教育真的很困難教出一個溫柔的父親--因為過去的社會根本沒有教孩子怎麼去理解、承接及調適自己的情緒,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用自己小時候父母的方式做個父母(或極力避免用自己父母的方式當父母)。而缺乏被溫和對待經驗的人成為父母之後,也往往在擔心孩子太媽寶,與不想要重蹈覆轍被強力體罰間拉扯,而不知道該拿捏的尺度為何。


但身為父母,我覺得我們對自己的期待也不該是一個超完美的父母(這對自己和孩子壓力都很大),而是成為一個夠好的父母就好了,一路上能夠省思成長與調整,與孩子一同成長,一起經歷犯錯再修正的經驗,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身教,我們就一起努力吧。




2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