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之後,你會發現他開始會有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跑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教導他怎麼跟外界做協調。
因為 0 到 2 歲,他只要哭,爸媽就會照顧他。可是到 2 歲之後,他可能開始學習上廁所、學習自己穿衣服、學習自己吃飯、學習自己刷牙洗臉、喝水等等生活自理的一些東西。這個時候他就要開始學習跟別人相處,以及這個社會的規範,譬如說不可以說謊、要盡量幫助別人、要怎麼樣保護自己等等,很多要在社會上生存所具備的東西他必需去理解,他不能再是一個公主或王子等著別人來伺候他,他可能就要做一些協調、一些衝撞,然後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定位。
所以我們要開始來教育他,如何面對在這樣的衝突當中一定會產生的一些負面情緒。譬如說,他明明想要這個玩具,可是這玩具是哥哥的,他想要去拿,哥哥不給他,然後他就有一種挫折感,他就哭鬧,這時他怎麼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情緒完了以後,他怎麼樣跟哥哥協調?他怎麼樣讓哥哥願意把那個玩具借他玩?他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跟對方取得妥協?這個東西是要被教導的,也就是家長是要教導這些東西的。
那該從何教起呢?我們先針對情緒 EQ 的部分來做一些分享,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協助他辨認自己的情緒,替這個情緒狀態命名。小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會開始哭、開始生氣、開始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尤其是在 2 歲剛剛開始會講話但又不太會講、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必須要協助他辨認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讓他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情緒狀態,並且要替這個情緒狀態命名。
如果我們幫他講出來了,其實非常多的小孩子,他就安靜下來,因為他覺得他被理解、他被接納了,然後他也知道怎麼樣去對待自己的情緒,不然情緒來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只能哭、只能鬧,他無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為這個情緒並沒有被認出來。它沒有被我們命名、被變成一個可以處理的一個事物的話,當然就無法處理情緒。
譬如剛剛的例子,他要玩具,哥哥不願意把玩具給他,他就哭鬧、發脾氣,這時候家長該怎麼辦?第一件事情,常常家長會忽略這個很重要的部分,我們跟小孩子講話的時候,我們的視線最好跟他的眼睛是平行的,不要我們高他們低,這樣子小孩子會有壓迫感,他會沒辦法接受到你接納他、你在跟他講話的感覺,他只會覺得你在罵他,所以你要蹲下來,或者是把他抱起來,讓他眼睛跟你是平行的狀態,或者把他抱到沙發上,然後你坐在地板上看著他、跟他講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他正在吵正在鬧時,如果他有危險,我們當然是立刻把他移到安全的地方,第一個要排除危險性的部分,如果他是沒有危險的,那你就先問說「你好難過,你在哭是不是?」,他可能就會點頭「是啊!我在哭,好難過喔!」,這個時候你已經幫他認出情緒了。
「他好難過」,他覺得自己很難過,情緒被表達了,也被命名了,這感覺就叫做「難過」,他就會開始鎮靜下來。那可能還是邊哭但是邊點頭,你再說「那我們可不可以到沙發上?媽媽(或爸爸)想要知道你發生什麼事情了。」小孩子通常都會點頭,那你就把他移到沙發上,跟他講話,最重要的是你視線要跟他保持平行,
然後你就可以開始問他說「怎麼了?發生什麼事讓你那麼難過?」他可能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哥哥欺負我,他可能這樣講「哥哥欺負我!哥哥好壞!我要打哥哥!」例如這樣直接一種攻擊性的行為出現,那你就問他說「為什麼你要打哥哥呢?哥哥做了什麼事情了?」,他可能講不出個所以然,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觀察就要敏銳。最常見的是因為他去搶玩具,哥哥不讓他玩,可能推了他一下,他就覺得哥哥打我。他被攻擊,他就會告訴你哥哥打我。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推究原因,你就問一下哥哥「你為什麼要打他?」,哥哥就說「他搶我玩具」,這個時候你要聚焦回來,你要問他說「是不是你想要哥哥的玩具,哥哥不給你,所以你很難過?」他通常就會說「對!」,他還會講「哥哥打我!」,然後你就說「哥哥因為不想要把玩具給你,所以你就去拿,所以他才打你,對不對?」,他一定會點頭,你就問他說「這個時候你感覺怎麼樣?會不會覺得很難過?很生氣?是覺得很生氣,還是覺得很難過?他怎麼可以這樣,不給我玩具,所以你很生氣?」他可能想了一想,感覺一下,他會點點頭,「對啊!我好生氣!」。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幫助小孩子認出自己情緒,而且替自己的情緒命名的方式,我們要協助他做這個東西。通常這個年紀的小孩,你只要把他這個情緒講出來了,小孩子就好了,他就不會這麼崩潰了,他知道怎麼樣去面對這個情緒。
然後到後面我們再去幫助他去處理這個情緒。問「現在很難過,生氣對不對?」、「現在有沒有感覺比較好?」,讓他去確認自己感覺有變好。也就是說當他被接納、他可以表達後,感覺會變好,你要告訴他說「所以如果你覺得很生氣的時候,是不是要告訴我,”我想要那個玩具,但是哥哥不給我,我好生氣!“?」,讓他學習跟你表達,當他能夠被表達出來的時候,其實事情就好一半,再後來就是處理情緒的部分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