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一個家庭裡,希望每個人一開始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甘心委身在那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去經歷那個角色最珍貴的歷程,也讓其他家人避免在幫忙的角色上,錯置了非屬她角色的情愫而過度投入,往後卻還要走一段失落與恢復的路。


「那些沒有結婚的阿姨和姑姑們 」

(原文轉自雅虎新聞;文/張芳玲)


很多家庭有類似的故事。


就是有人生了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將他放在爸媽家養,而家裡剛好有個沒結婚的阿姨、姑姑、舅舅或是叔叔。如果這孩子寄宿在爸媽家直到小學,就有七年到十二年的光陰,那個沒有結婚的阿姨、姑姑、舅舅或叔叔,會錯覺地以為自己是這個孩子的第二個父母或是童伴。


之所以說是第二個父母,乃是因為晚上睡在一起、早上帶去幼稚園或是小學,週末又安排不少「假親子」活動。在沒有婚姻的狀況下,有模有樣地照顧起手足的孩子,心理上逐漸踩進界線不明的關係中。


之所以說是童伴,乃是因為沒有結婚的人,不論幾歲,「單身就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總有種不老的天真與熱情,所以寄養的孩子逐漸大了之後,一起活動的樂趣也跟著越來越多:去書店一起挑書、買書;沒有情侶可以上餐館,帶著小朋友也別有情趣;朋友相邀出遊,報名時把小朋友也算進去;最後是爸媽還沒有帶出國玩過,阿姨(或姑姑)就已經先買單,帶著孩子進行「人生第一次海外旅行」。


聽來熟悉嗎?這樣的家庭故事。


一旦這個孩子搬回家去之後,不能經常回來看望阿姨(或是姑姑),過去的生活對這些阿姨、姑姑們,突然像是一場夢。直至此時,這些阿姨或是姑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個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不是一直跟我們住一起,而是能跟自己父母、以及另一個手足住在一起(通常如果是生兩個,會放一個在父母家,另一個留在自己身邊),所以好不容易可以回歸真正的家庭,只希望可以不再被送走。


面對這真相,這些單身的女人、年紀不大的女人、好心的女人、付出一籮筐的女人(或許作舅舅、叔叔的,心情也類似?)突然莫名地進入空巢期。沒有生育過,但是心境上卻像是做過這個孩子的父母,那種失落和寂寞,可能很少被其他家人注意到。


這是我自己二十年前的經歷,我和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走過失去孩子同住的失落期,我們往後不曾再接納其他孩子長期同住。因為不論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本身、單身的阿姨姑姑們以及爺爺奶奶,在孩子返家定居後,每個人都要重新適應與調適,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單身的阿姨姑姑們。


記得在失落期時,有個朋友對我說:「未來妳的人生不要再扮演錯誤的角色了,不該你去做的,不要做得那樣認真。」此後,我常常告訴結婚的年輕朋友,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帶,也提醒太投入照顧別人孩子的單身:幫忙很好,但是情感上要分清楚,因為你是阿姨不是真正的媽媽。你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該走的路。


在各種人際關係上拿捏分寸、立下健康的界線,是成年人都應該懂的道理,但是阿姨、姑姑跟手足的孩子,要劃上這樣理性的一條線,幾乎可以說辦不到;而她們得到的體恤和關照也特別少;還是要說:在一個家庭裡,希望每個人一開始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甘心委身在那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去經歷那個角色最珍貴的歷程,也讓其他家人避免在幫忙的角色上,錯置了非屬她角色的情愫而過度投入,往後卻還要走一段失落與恢復的路。


在此,可能是第一個人寫到「阿姨心聲」,利用此版面,跟那些單身的阿姨、姑姑、舅舅、叔叔大聲地說:你們太偉大了!

9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