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因心梗離世,生前曾坦誠很焦慮

原創 2016-10-06 張弘一 中國企業家雜誌


70後張銳的突然離世並不是孤例,而是一個現象,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在精神和體力上普遍的過勞狀態。


文|張弘一

據丁香園官方微博號報道,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今日凌晨三點因心梗去世。

來源:微博截圖

此消息一出,很多互聯網業內人士感到很吃驚,為此慨嘆太可惜。國內領先的移動醫療企業一呼醫生的創始人及CEO馬海平在其朋友圈發佈:移動醫療行業今年起整體低迷,張銳的離去無疑對春雨醫生和整個行業都是一個巨大損失。


有業內人士說,當初張銳創立春雨醫生的初衷是因為一段雲南行經歷,曾在去雲南的路上,張銳看到雲南大山的窮人家因為沒錢以及路途遙遠而沒辦法給小孩子就診而病死在他眼前,當下便跪著發誓,要用科技的力量解決中國老百姓尤其是窮鄉僻壤的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無效率的問題。


看病難一直是大家多年關心的話題之一,移動醫療市場也因此有著廣闊的發展「錢」景。據悉,2012年美國在數字醫療公司上共投入了 1.4 億美元,與 2011 年的 9680 萬美元相比增長了 45%,完成的交易單數也同比增長了56%。而國內移動醫療市場卻如處女地般鮮有幾家公司,大眾的需求和相對空白的市場,讓2011年剛從媒體出來的張銳覺得,要抓住移動互聯網的這撥浪潮,移動醫療就是自己創業的方向,春雨掌上醫生因此誕生。


誕生不久後,春雨醫生一直在做不同的嘗試,從2013年到2015年,春雨開始做了一些收費嘗試以及不同的產品。經過2013年的政策開放,2014年和2015年的資本大舉進入後,移動醫療行業在2016年遇到了諸多困難和質疑,春雨作為行業標誌性企業之一在當時也受到質疑,但張銳一直是移動醫療堅定的鼓吹者。在去年年底時曾堅定表示,「2016年移動醫療價值會水落石出」。


一直以來,張銳心裡真正想要的並非營收,而是希望平台和用戶之間建立強聯繫。據張銳透露,截止到2015年5月,春雨有用戶6000萬,醫生100000人,日均8萬個問題。春雨已經佔到整個移動醫療市場用戶量的60%,而且每日新增用戶也是市場第一。


到2016年6月,春雨醫生被曝出完成12億融資Pre-IPO環節,2015年線上問診業務實際收入1.3億元,盈利3000萬,計劃分拆打包上市。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點張銳突然離世。無論是對即將上市的春雨醫生還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都是一個重大打擊。有媒體人說,互聯網創業系統一旦啓動,就是24小時365天永不停息的運轉。的確,這樣的運轉對創始人的精神和身體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


尤其是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互聯網醫療行業創業者比其他行業面臨更多的考驗,比如打破傳統醫療行業壁壘、同業競爭對手、資本運作等多方的壓力。張銳自己就曾坦言,2012年春雨醫生B輪融資的時候,是他最難熬的兩個月,常常伴隨著失眠、焦慮、飲食不規律、經常擔心資金鍊斷等壓力。


精神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曾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的實業界精英,沒有輸給競爭對手,卻輸在了自己的手裡。


70後張銳的突然離世並不是孤例,而是一個現象,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在精神和體力上普遍的過勞狀態。近些年來,眾多互聯網創業者的過早離世也引發了不少人對於互聯網創業人士健康問題的關注和深思。


2004年11月24日,中國企業界的風雲人物、「膽大包天」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患腸癌在上海逝世,年僅38歲;2004年,熱心於慈善事業、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台灣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儘管身體堪憂卻仍勤於工作,最終因腦中風突然去世,年僅50多歲;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曾因心臟驟停在跑步機上突然辭世……

在大眾的視線中,企業家總是為鮮花和榮譽所包圍,比如王均瑤是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得過浙江省"優秀私營企業家"、"上海十大傑出青年"等眾多的榮譽。


然而,企業家真實的生活狀況是否真的像他們表面所展現的那樣光鮮?有調查表明,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左右。他們忘我地投身於事業之中,在成就個人輝煌的同時,卻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沈重的心理負擔也在傷害著中國企業家的身心健康。商場競爭的激烈殘酷,使很多企業家背負著沈重的心理壓力。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九成企業家表示工作壓力大,逾七成認為工作狀態緊張。調查還發現,平均每4個企業家中就有一位患有與工作緊張相關的慢性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慢性胃炎等。


企業家在忙於工作的同時大多數飽受疾病困擾,健康狀況普遍堪憂。一位業內人士提醒創業者,在拼搏的同時,也需要關注身體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努力奮鬥。


以下為曾發表於《中國企業家》的文章——《春雨醫生張銳口述:2015年底春雨要開300家線下診所》(文 | 李雨佳)


直到2014年8月,春雨醫生公佈C輪融資5000萬美元的時候,業界對張銳的評價仍然是:「春雨醫生的模式用‘自查+問診’就能說完,低成本融資才是張銳比較擅長的。」而不到一年之後,張銳認為自己找到了移動醫療最好的商業模式。


當醫療行業中已經有了強勢的互聯網渠道:民營醫院的推廣費用都交給了百度,靠導流掙錢,不是創業公司的菜,這一點,張銳心裡一直都很清楚。春雨的友商好大夫,比春雨創業還早5年,但是直到2013年也只摸索了用戶電話咨詢付費一種商業模式,而且收效甚微。


直到2014年8月,春雨醫生公佈C輪融資5000萬美元的時候,業界對張銳的評價仍然是:「春雨醫生的模式用‘自查+問診’就能說完,低成本融資才是張銳比較擅長的。」

不到一年之後,張銳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移動醫療最好的商業模式。


關於春雨醫生的商業化,以下為張銳口述:


企業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夠盈利,不管對員工、對社會都是這樣。


從2015年的數據看,我們已經佔到整個移動醫療市場用戶量的60%,既有佔有率已經是第一的位置,而且每日新增比別人還高,商業化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在商業化這塊,我最初的想法和現在會有很大的差別。圍繞產品的拓展,整個商業模型也在變化。產品我們開始簡單,就是醫患之間做解問者。2013年,我們做市場調查,90%的用戶願意付費,90%,是很高的比率。所以我們想能不能賣問題,就是讓用戶來付費問問題。


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我們採購醫生的服務賣給用戶,是一個倒買倒賣的模型,但是我覺得這種模型未來成長性可能不夠。所以後來變成一個平台模型,平台模型就是空中醫院:我們讓醫生開自己的個人診所,然後跟用戶之間產生交互,我們提取傭金。


後來發現,這裡面存在醫療行業的一個問題,用戶可以為藥品買單,但是,用戶為問答服務付費實際意願並不高。直到現在,我們平台每天80000個問題,只有2000單的用戶付費,雖然付費量一直在漲,但是這個漲幅是不能滿足我們預期的。市場調查是有偏差的:我問你,你願意不願意為這個事情買單,你說願意,但真要花錢的時候,不在場景裡邊,就未必會掏錢了。


所以,我們做了會員制,用戶交一次會員的費用,我把你的問題包了。這裡面我們發現第二個問題,醫療是一個低頻行為。用戶說我為什麼要現在花錢呢?我生病的時候再花錢不就行了嗎。


然後,我們做了私人醫生,一直到私人醫生,真真把我們局面打開了。私人醫生才上線20多天,我們還沒有2C銷售,我們只是2B銷售,一個月賣了兩千多萬元。 2B銷售,有的企業是給自己員工買的福利,其次是把春雨產品打包到他們既有銷售的產品里:你買我的產品,我送你春雨的私人醫生。2000萬其實也只賣了四、五家企業。


私人醫生,我們等於在產品上做一些拓展。以前,我們賣的知識一個「問答」的功能,現在我們賣的是——用戶可以有自己的一個醫生,瞭解用戶的健康狀況,如果有問題的話,用戶到線下能夠開藥,能夠手術,能夠住院,又能夠走醫保,這件事情用戶就覺得值。


我們的定位是「在數據基礎上的新醫療業態」,什麼叫「數據基礎上的新醫療」?私人醫生,現在要做的事情是收集用戶的個人健康數據,而最重要的商業價值就是以保險來實現。


為了私人醫生服務,我們在線下開了診所。這就是打法的不一樣,有的人打法是自己去開醫院,有的人開了兩年多也沒開起來。那我們的做法有點像加盟授權制的,醫生是公立醫院的醫生,是和我簽約的,用戶是我帶來的,醫生、患者,加上地理位置,構成這樣一個生意。


為什麼在地理位置上死磕呢,你生意的交往,有買方有賣方,在一個固定場所交易,形成了一個線下交易:有人做飯,有人吃飯,我們在這個點吃飯,形成交易。那麼其實未來這個東西會變化,就是你做飯的人,吃飯的人可能是從別的地方來,我們只是到這來吃飯。而且在醫療裡面,這是一個常見的形態,這個在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形態。


我們第一期開了25家診所,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杭州,今年年底開300家,每一家的投入都非常小。


簽約的有公立醫院,有私立醫院,也有社區醫院,社區醫院非常少。到今年年底,我們從300家開到3000家又是另外一個階段,這跟馬上我們要做的保險商業模型是關聯的。因為我要賣終端健康險,所以我需要地面落地,要落地非常非常密集才行。但這個「密」如果我自己建非常困難,這個裡面有閒置資源。


醫療這個市場很複雜。中國醫療是兩個市場,公立醫院是簡單的一個賣方的市場,人滿為患。民營醫院是一個典型的買方市場。賣方市場閒置的資源是患者,比如說中國的三甲醫院的這個病床使用率是120%,那個20%就是閒置資源,有大量的人看不上病。但是民營醫院病床使用率只有60%,有40%的閒置資源,我在中間可以把這個閒置資源匹配成功,為什麼要去建醫院呢?


我認為,O2O是一個過渡的說法。這裡面會有社會心態,覺得互聯網企業,還叫虛擬經濟。當生產的每個環節裡面互聯網都嵌入進去了,那互聯網存在嗎?我不覺得線上跟線下的問題是割裂的。我線上的春雨平台,還是線下的春雨診所,我們都在解決同樣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疾病。


我做的不是導流量,把我的人導到民營醫院,就不管他了,那我覺得是O2O。春雨,因為有了線上的平台,使產業效率變得更高。就像有了互聯網,小米賣得更好一樣,小米你覺得它是O2O?


我們私人醫生的會員,一年3000元年費。到線下我希望他一切都是免費的,我給你送一個私人醫生,你線下所有的看病、開藥、檢查、體檢,都是免費的,當然,現在我還沒辦法做到住院跟手術是免費的。


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個保險的生意。醫療是低頻的行為,所以單次收費的話,你肯定賠。然後你變成一個打包的整體行為,他去的醫院越少,你賺得越多,從商業上越划算。


第二個事情呢,其實是更深沈的一個考慮。現在民營醫療的很多問題,都跟收費模式是有關係的,醫院也要盈利,你來一次我就宰你一次。如果是一個打包的整體的收費,其實會解決過度醫療的問題,過度醫療越多,醫院虧損越多。未來,按照這個保險的模型,我們會和保險公司進行商業化的合作。


在新的醫療業態產業鏈裡面,會有一個基礎和原點,下面會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從產品的本質上面來看,或者叫數據。從商業的本質來看,叫保險。它是用這樣一個支點,支撐上面的這個盤子。這個數據非常重要,你為什麼要有數據之後才能婉轉這個商業呢,是因為你沒有數據不能做這個保險,沒有數據沒有辦法把這個東西全部打穿。


舉個例子,我們怎樣打穿這樣一個東西,我們假設一個私人用戶交了3000塊一年,我就包你線上、線下和基礎的醫藥東西,如果你不信,一年當中,按照現在商業險的話,你應該去線下9次,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浪費,因為不是每次都要去線下的。但是,在我們這種新的業態下,你只要去線下三次,三次你現在到線下去拿藥,基礎藥品幫你報銷完了,這是跟藥的一個關聯,然後你線上的這個6次呢,我們可以通過線上的藥品電商給你做整體的配送,所有的東西都基於一個關於你是男、是女,多大歲數,婚否。


這是一個世界的現實,70億人,只有1600萬醫生,遠遠不夠用,一個醫生要服務438個人,才能把全球的需求滿足。醫療還存在一個特殊性,就是資源的錯配,頂級的醫生,就有這麼多,但是頂級的智慧有很多就消耗在不需要它解決的問題上面,叫資源錯配,比如看個感冒也要找主任醫師。如果互聯網介入其中,能夠把資源配置得更加合理。


從單體企業來看,我個人判斷單體企業,可能像互聯網企業會越來越重,從整個社會看,社會會越來越輕。比如,醫療機構會越來越輕,大量錯配的資源,都能夠用互聯網的手段重新配置。


文章來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I3NTQ1MTY0MQ%3D%3D&mid=2650401078&idx=1&sn=72c49339d2803edd7ec73daf5c4db9e8&chksm=7c3766a04b40efb6dff234ff03aec8789ce35bfe34e0a034fbba6e95864e6fc8558941f97ad8&mpshare=1&scene=2&srcid=1007D3MzGzpb2E6pIdLLcZe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4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