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大心

猜心要從嬰兒猜起

已更新:2018年6月22日

有種原始自戀是,你是我的工具,你的出現是用來成就我、滿足我的,讓我舒服的工具。這個是非常把別人當工具的狀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個心理狀態,別人就是要來滿足我、得聽我的話,這其實是一種存在於嬰兒時期的心理狀態,某種嬰兒式的原始邏輯。


嬰兒有好幾種邏輯,其中一種嬰兒的原始邏輯是這樣,就是要滿足他,不然他就會很痛苦很生氣很暴怒。可是他同時又知道他很弱小,所以他又會看人家臉色。


為什麼我們開始從大人的愛情討論起嬰兒來了?


深度心理學跟哲學思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五十年一百年來的進步,就是開始去猜測嬰兒在想什麼。以前不曉得嬰兒在想甚麼,以前的人性知識停留在一種理性層次,有點像莊子說的,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在想甚麼呢,那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種階段,既然不知道就不討論,所以理性的討論對於嬰兒世界就放棄了,所以也就放棄去猜測別人的心。哲學一大知名難題就是,你根本無法證明別人的心是存在的,因為你無法證明客觀世界真的存在,說不定你根本活在夢或是線上遊戲裡,就像駭客任務一樣,討論到這邊就全劇終了。(所以你還是永遠無法理解女友心裡在想什麼,因為醒醒吧你根本沒女友)


可是慢慢的深度心理學家,對別人的心思,尤其是這種沒有語言的東西像嬰兒,我們其實是有方法去猜測去了解,而且這些猜測是準確的。這些猜測叫詮釋,就是我們開始努力去詮釋嬰兒了,然後我們發現我們詮釋嬰兒的東西是精確的,可以解釋他很多現象、很多模式,甚至可以預測他後來的狀態,這些精確的預測又可以回頭加強與修正原來的詮釋與猜測。所以慢慢這些詮釋就慢慢發展出我們去了解他人、了解成人的理論基礎,然後深度心理學發現,很多成人最深層的內心其實是,他有些地方還停留在嬰幼兒的狀態,或是更原始,嬰兒的狀態。


嬰兒跟幼兒年齡層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成熟度也稍微不一樣。嬰兒是那種情緒變化很極端的生物,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氣起來就是痛哭,一點點不舒服就爆炸,其實他內在生氣可是你外面看到他就只能哭,他也沒有在管你的。




可是像幼兒就慢慢會看人家臉色,有一點點理性與更多社會化機制。也開始有語言,你可以跟他互動、溝通、協調,你也可以強迫他一些事情。所以嬰兒跟幼兒不一樣,用在分析成年人身上,當他情緒暴走,你要看他內在多原始,是嬰兒等級還是幼兒等級?就會知道說他心裡面的暴力程度,自我中心、自戀的程度有多少,這個東西便會反應在愛情關係裡面。


每個人都有嬰兒與幼兒的面貌,在進入到關係裡面會重新退化變成嬰幼兒,可是他還是要有其他能力,一種大人的能力啊,你不能只是當幼兒給另外一半照顧阿,也不能像嬰兒一樣瘋狂發脾氣。(雖然這個很常見啦,就是有些人可能死命的照顧某個人,以後再慢慢分析,就是一個一個配對,那都有道理的。也都很難解決)。


分辨嬰幼兒模式、成人能力、照顧者與監督者模式,就成了深度心理學,所關注的主題。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