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桑是日本用語,講得就是那種好像已經當媽當很久,五十幾歲的熟年女性,國語稱之為大媽、大嬸。
她們已經好像慢慢不注重外表了,可是你會發現他們內心還是很多少女心,但他們開始好像不太在乎面子問題,會變得很直接,沒有少女的矜持了,可以狼吞虎嚥、爭先恐後,去爭奪很多資源,也沒有在管人家的。
那種一夫當關的狀態、貪小便宜的樣子,是讓大家都很印象深刻的。 怎麼會出現這樣子類型的族群或生物呢? 其實華人文化是這樣,華人文化對於小孩跟成年人,基本上是很多約束跟壓抑的,要求一個人要很節制、有禮貌、克制自己的慾望,合起來就叫做要溫良恭儉讓,要敬老尊賢。
裡面很多硬性的道德教條,他不是讓你自然的想要尊敬老人,而是有很多規定,很多強制力量的。所以我們的文化對於年輕人是比較壓縮的,成年人也是,可是我們又很溺愛幼兒,我們對於幼兒還有孩子是很溺愛的,但同時又常常突然跳到一種很嚴峻的狀態。
所以基本上會在這兩極跑來跑去,一方面很寵溺,一方面又很壓抑,給很多道德的約束,所以大家在兒童階段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要,好像突然變成一個老人、一個成年人,很不能活潑、不能自由,就變得不像小孩,沒有小孩的特質,很像老人。
可是當你通過這些重重考驗,過關斬將,一步一步開始有工作了、結婚了、有小孩,你把小孩拉拔長大的時候,這時候文化會開始賦予這些過關斬將的人一個特權,就是你擁有很高的道德權力,而且也不會那麼約束你了。
這表面上是儒家傳統,這本質上叫做儒教,因為我們是用一個信仰的方式在把這些東西當成很理所當然的在遵守,這不是儒家文化精神而已,這其實是儒教。只是過去的文化分析不會把他看成一個宗教,可是現在慢慢地知道這是一個宗教信仰的性質,他成為我們文化的基底。
儒教的文化對於老人的約束是比較少的,而且他在階級上面,道德階級或是倫理階級上面,他就是比較高,他開始可以不被約束了。
結果這時候他們可以把他們內在過去沒有被滿足的小孩盡情的發揮、揮灑出來,所以那些樣子,那些豺狼虎豹、爭先恐後、旁若無人的樣子,其實那就是一個自我中心的孩子的樣子。 我們的文化允許五十歲以上的人女性自由揮灑。
因為她已經通過種種的折磨與考驗,她為一個家付出很多,她的哀怨這時候已經來到了頂點。人生過去的不滿她通通要壓抑下來,可是等到五十歲以後她可以獲得一個特權,於是她就可以盡情的爆發。
因此很多歐巴桑是帶著哀怨在過生活的,同時又帶著一種好像大家都欠她的怒氣,她開始可以非常的囂張跋扈為所欲為。 我們的女性有一個循環,就是在年輕的時候要相夫教子,要很多忍耐,要很多犧牲,可是孩子是她的,所以她在家裡會慢慢獲得很多控制權、影響力。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她從這個家慢慢可以解脫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把以前過去壓抑的,那個小女孩的需求,整個釋放出來,歐巴桑就變得很強悍。
這是一個哀怨的軸線,另外一個軸線就是,其實當媽是一個很大的修煉或是考驗,因為她會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得很低,以小孩的需求為優先,這基本上是一個無我的訓練。
所以當媽的過程會讓一個女孩慢慢轉變成女人,慢慢轉變成媽,他會訓練出一種很堅毅、有力量的部分,這個也構成歐巴桑的另外一個面貌,就是說當過媽的人,基本上意志力、力量是很強大的,所以他們就可以很敢做很多事情。
甚麼都不怕了,又開始很多哀怨跟怒氣,就會混雜成一種很複雜的熟年女性的狀態。
Comments